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丨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震撼多少人心

新三届 2020-03-10


人物档案
1982年方方大学毕业后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彭泽,1955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原题

65岁作家“武汉日记”走红

震撼了多少人的心




作者:滚君

原载微信公号Vista看天下



今日BGM,推乐队《在夜里》。歌词来自里尔克的诗歌《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大家也知道,最近武汉当地火了好几篇让人啼笑皆非的文章。

面对疫情,某些作家的脑洞真是大到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但武汉不全是这样的文字工作者。

今天滚君就要介绍一位疫情良心作家。

她这支笔的价值,一点也不比医生的手术刀低。

自封城开始,连续更新日记至今,成了不少网友心中的定心丸。

各种公众号都在转发。

这几日,我一直在拜读她的文字,有态度、有温度,有细节、有大局观,在如今的疫情乱象中,真是稀缺。

她笔名方方,真名汪芳,1955年生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2015年曾在微博实名揭露文坛黑幕,更是公开表示“大不了不当作协主席”。

来自腾讯网截图

从1月25日开始,方方在微博上陆续发布日记,之后稳定发表在财新APP上。

零零碎碎,虽然不是规整的文章,但内容真切,总能切中要害。

我大概列举一些。

1月25日

她控诉微博封她的文字,最后一句话“高科技做起恶来,一点也不比瘟疫弱”,振聋发聩。

1月27日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现在武汉的口罩非常紧张,并在文末给出了一个精准的判断,“口罩并不缺货,缺的只是怎么才能到市民手上”。

为啥全国的口罩都往武汉支援,各大医院还缺口罩?

几天后曝出的红十字会丑闻给了我们答案。

1月28日

她提醒所有人不要轻易出门,并批判了21日的湖北团拜会。

有一句话很犀利:“元月10号到20号,那些频繁开会的人们,各自小心吧。病毒是不会介意谁是平民谁是领导的。”

1月29日

她写了一段武汉的真实现状:

“关在家里的武汉人,只要没被感染,大家的心里基本都还踏实。最可怜的还是那些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因为病房一床难求,他们仍在煎熬之中。火神山工地建设得热火朝天,但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们是最大的受害人。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从此破碎。”

让人泪目。

之后,她还顺带说明了一个情况,意思是之前有一条微博被屏蔽了,其实她不想批判谁,自己100%和政府、和武汉人民站在一起。

最后调侃道:“只是当时写到那里,觉得反思也很必要。由此,就反了一下思。”

原文截图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方方的文字风格,谦卑之中透露着一股狠劲。

大家风范。

1月30日

这一天,她的情绪似乎有点激动,没有压制住内心的怒火。

她的笔直指那些专家以及湖北主政官员。

原文截图

1月31日

方方直言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站出来道歉的人,有的只是各种推诿的文章。

她措辞严厉地批判了某些文字工作者,并在结尾处霸气地说:

“现在我虽然不是湖北作家协会主席,但我还是个作家。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原文截图


“虽然我人老了,但我批评的力气从来不老。

这句狠话把我一个大男人感动哭了。

现在还有多少知识分子能够做到如此决绝?

65岁的方方,绝对担得起“一身傲骨”这四个字。

很可惜,即使她将一片赤诚之心提到了嗓子眼,某些人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


2月2日

方方先讲了几个发生在武汉的悲惨故事,然后提到了一句她以前说过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原文还有后半句“而我们偏偏处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

看看吧!

这才是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悲悯之心。

如同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吟诵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样的文字,才是所有媒体应该争相转载的,才是所有处于水深火热的武汉人应该读到的。

不管拿到哪个国家,一定会让他们对中国人民,肃然起敬。

因为大爱是人类最能感同身受的情感。

如同“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如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象形文字集聚了老祖宗几千年的智慧,在当下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这些子子孙孙怎么能只会喊一句“加油”呢?

加油没错。加油也不粗鄙。但如果文字工作者只会高喊加油,就显得寒酸至极。

文字传递的是事实,是情感,是思想。表现的是勇气,是人品,是境界。不是空喊口号就完事了。

作家方方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是来自她的写作能力,二是来自她的善良。

她坚持写武汉日记,为的是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武汉,尽到自己身为作家的一点责任。



方方成长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出生于南京,2岁时父亲因三峡工程,调到武汉工作,她也就成了武汉人。

妈妈的外公是孙中山身边的一员大将,杨赓笙,“二次革命”秘书长,当年讨伐袁世凯的檄文就是出自他之手。

方方妈妈的小舅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

方方有三位哥哥。大哥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二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就职于东北大学。三哥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任武汉直升机股份公司CEO。

一家人都是行业翘楚,国之栋梁。


她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之后大多从事小说、散文创作。

2012年,一部满是武汉气息的电影《万箭穿心》上映。改编自她的同名小说。它是国产电影中难得的佳作。豆瓣14多万人打出8.6分。

剧中刻画了一个悲剧的武汉女人,李宝莉(颜丙燕饰演)。

她性格倔强,受尽生活的惩罚与鞭挞。


她本是一个漂亮的、心高气傲的女孩。嫁人后开始为了生活,斤斤计较。对外人凶巴巴。对丈夫也蛮横。


后来丈夫出轨,最终被逼自杀。她成了寡妇,靠挑扁担,干粗活累活养活儿子,支撑起这个家。


《万箭穿心》这部作品,表现了方方对女性苦难的深刻感受力。

中国底层女性普遍过的很苦,不快乐。孩子、丈夫、老人,再加上经济条件,哪一头都不省心。哪一头出问题,都会让日子备受煎熬。

如果有两个同时出问题,就好像“站在一万根穿心箭前头”。

两个字:命苦。



现在看,方方能写出、敢写出武汉日记里面的文字,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她的内心一直有股为民请愿、为时代发声的正气。

她的小说,文字质朴、真实,仿佛有一种魔力,一把将你推到现实的泥潭中。

让你在拼命挣扎、求救的努力中,获得生的力量。


2月7号,她无奈地写道:

“中午,有武汉人在大声叫着:李文亮的家人和孩子,由我们武汉人养起来!响应者众……这么久了,武汉人能有什么办法化解自己心里的郁闷、悲伤和愤怒呢?或许,这只能这样。”

2月8日,她温暖地写道:

“一个小伙子住进方舱,跟邻床的爹爹熟了。爹爹听说他没有对象,忙给他介绍了一个。那个女孩子也在方舱里。于是两个人准备开始交往。段子手说,这叫“方舱爱情故事”。这是今天听到的最暖心故事。今日过节,我们需要温暖。”

2月9日,她积极地写道:

“生活那么艰难,但办法还是有的。”

2月10日,她乐观地写道:

“转机随时可能出现。”

2月11日,她动情地写道:

“那么洒脱那么爽快那么喜欢没理由的大笑的武汉人;那些说话劈里啪啦,让外省人以为是吵架的武汉人;那些充满烟火气充满江湖义气充满没来头自信的武汉人。你熟知了,你才知道他们有多么热诚多么爱耍酷。然而今天,很多的他们却在受难,在与死神较量。而我,或是我们,却根本无力相帮。”

2月12日,她悲愤地写道:

“武汉人的痛,不是喊喊口号就能缓解的。”


方方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阅读她的日记,我不知道被感动了多少回。

文字是信息载体,也是情感出口。

文字里的痛苦多一点,人民心中的痛苦便少一点。

因为痛苦无法隐瞒。

越藏越深。

越藏越重。

越藏越恶。

真实的写出来,反而让读者释然。

人就像弹簧。本身就具备抗争的力量。

写出真实的痛苦,就是让触底反弹早点发生。

此刻,我满含泪热写下这篇文章,只希望武汉能早日度过难关。

期待读到方方新的日记。

更期待她不用写日记的那一天,马上到来。


方方武汉日记

死亡的幽灵,依然在武汉徘徊

灾难中没有岁月静好,

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

新生命的降临,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


原载二湘的七维空间的
方方武汉日记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四   二十五今夜我不关心脑残,我只关心你


文图转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武汉肺炎专题

一个武汉老人的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刘智明,第一位殁于新冠肺炎的医院院长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华生:群殴高福,如果搞错了对象呢?
疫情信息披露谁延误?
疾控专家武汉市长各有说法
疫情响应环节何处失灵?
当事各方回应疾控论文争议

刘道玉: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场全国启蒙

大疫当前,岂能“围殴”科学家?
港大病毒学家金冬雁:
武汉疫情防控重蹈SARS覆辙令人痛心
管轶教授:新冠病毒中意外躺枪的病毒学家
张作风点评武汉疫情:吃一堑能长一智吗?
许小年:不赞成行政规定双倍工资做法
薄世宁:病毒性肺炎为什么这么难治疗?

余智:疫情、政治与科学

——与郑永年教授商榷

黄奇帆:疫情过后,  中国最该改变的是什么?

对话秦传安:疾病与人类文明
一个武汉老人的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小记
“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比平反更重要

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

你如雄鸡报晓,却倒在了黎明之前

纪念我的同学李文亮
李文亮兄弟,我们送你一程

吹哨人刘文医生仍在抗疫一线

侯杰:我们战胜了疫情,并未战胜SARS

龚晓庄:“非典”时期穿梭在两岸三地
礼露:那年,我从非典中死里逃生
王岐山是如何领军战胜北京非典疫情的?
北京非典市长孟学农:往来都是暂时人

 钟南山忆吴仪:请问,我们该怎么做?

柴静:北大医院急诊室非典时倒下的人最多
胡舒立:17年前的冠状病毒是怎么发现的?
彭俐:我举报,病毒超级传播者
专家教你“口罩省着用”;手套比口罩更重要
美国肺科专家对武汉肺炎的专业分析
防疫专家:在武汉疫情中如何保持安全
胡舒立:遏制武汉肺炎,公众可以做什么?
白岩松八问钟南山
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有何区别?
关于新冠病毒,99条科学信息破解谣言
每天洗个热水澡,降低病毒侵身风险
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肺炎
如何预防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传染
 除夕夜,部队和地方医疗队驰援武汉
百年前东北大鼠疫,伍连德67天消灭疫情
汤飞凡:不该被忘却的中国疫苗之父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瘟疫与世界名画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